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现场直击:缅甸震后800余人在寺庙席地而睡,2个月的婴儿被搂在怀里,90多名华人筹款送来物资

  • 国际
  • 2025-04-03 16:17:04
  • 13

记者 满达 邓波 余渊 李迎 发自缅甸曼德勒

伊洛瓦底江东岸,缅甸曼德勒西郊,这里有成片的私房,且寺宇林立。

缅甸7.9 级地震后,这一区域房屋受损,断壁残垣随处可见。位于41街附近的几处庙宇受地震影响,多处佛堂、佛塔垮塌。

尽管如此,寺庙内尚有空旷之处,不少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选择来此避难。

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记者随志愿者来到其中一处寺庙。见有捐赠物资的货车驶入,大家纷纷起身围拥过来。

打地铺的受灾居民(来源:记者满达摄)

其中一位志愿者介绍,地震发生后,已有800余名无家可归的受灾居民来此避难。庙内,仅有的几处尚且完好的佛殿挤满了人,他们席地而坐,旁边放着从废墟中找回来的家当。

寺庙内的新生儿不少(来源:记者满达摄)

室内空间有限,更多的人直接在地面垫上席子,就地打地铺。整个寺庙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其中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还有不少是被搂在怀里的婴儿。一位居民介绍,刚出生2个月的婴儿,这里多的是。

多嘟(来源:记者满达摄)

68岁的老太太多嘟(音)右眼猩红,额头上贴着被剪下一小块的膏药。地震来的时候,她正和70岁的老伴在家里吃饭。房子快要垮塌时,多嘟将老伴拉了出来。老伴没事,多嘟却被砸到了头。她的头一直痛,晚上根本睡不着,眼睛也红红的。尽管家没了,但她和老伴还算幸运,隔壁邻居家的房子塌了,把一个小姑娘给压在了里面,再也没有出来。

受灾居民的家当临时摆在寺庙(来源:记者满达摄)

多嘟和老伴暂住在寺庙,还有免费的一日三餐。但对于震后重建家园,她完全没有头绪。老两口年纪太大,已经没有收入。五个子女,三个已成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两个儿子。一个从事表演,收入不稳定;一个在寺庙刷油漆,每日收入约12000缅币(约合人民币40元)。

记者问道,地震后家中财产损失如何?多嘟摇了摇头说,自家收入仅能糊口,根本就没什么财产。重修房子得先拆掉废墟,连叫别人帮忙拆的钱都没有,哪里还能盖新房子呢?

记者和志愿者给了多嘟一些缅币,她双手合十,连连道谢。

爱心华人捐赠物资爱心华人捐赠物资(来源:记者满达摄)

“我们之前来寺庙考察过。地震后,七八百人搬入寺庙,每天要消耗三到四袋大米。当时,庙里的食物基本只能管两天。”曼德勒当地的华人企业家徐流昌说,他考察了多家寺庙后,召集90多位爱心华人,募集到8000多万缅币。他们购置了大米、食用油、土豆、南瓜等食物,以“缅华正能量爱心群”的名义,捐赠给寺庙。

“旁边还有一家寺庙,收留了500多个人。每家寺庙的物资价值 3000 万缅币,够庙里的受灾居民吃上两三个月了。”徐流昌说。

徐流昌和同伴们分别将物资送到这两家寺庙,和方丈进行交接。

FDE0DA271734F1BDC7FF52477151B570.jpg

参与募捐的志愿者王女士说,震后不少灾民无家可归,有的直接露宿街头。寺庙虽然能给受灾居民免费提供食物,但如果没有爱心捐赠,寺庙也难以为继。尽管她是个比较低调的人,但募捐赈灾的事情,她却要高调转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号召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排队领取物资(来源:记者满达摄)

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两家寺庙,东边还有一家寺庙,有小货车拖着饮用水和干粮,准备发放给大家。受灾民众排成一条长队,等候发放物资。

夕阳西下,记者和志愿者离开时,又有其他的爱心组织派来货车,将食物送至这些寺庙。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