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新范式:七大万亿消费之城深挖需求潜力,购买力外溢带动区域新增长
- 股票
- 2025-04-12 03:34:43
- 35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宁馨 实习生王梓欣 杭州报道 提振消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尤其是消费大市,需要发挥引领作用。 消费大市指消费规模大、消费活力强的城市,是扩内需战略的核心载体,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短期经济拉动方面,更在于通过城市消费升级、产业联动和政策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城市正发力消费。2024年,我国共有7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万亿,可称之为万亿消费之城,分别是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苏州。 2024年,我国社零总额排名前十的消费大市依次为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杭州。 在扩内需的背景下,消费大市如何在提振消费的示范引领方面再上层楼?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结合不同的经济特色和资源禀赋,消费大市正在打造差异化优势,消费需求外溢也不断带动周边区域增长。提振消费关键在激发人的消费动力,这需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形成“稳就业-增收入-促消费”循环,也就是说,消费大市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破除消费壁垒,实现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与内需体系的长期稳健发展。 消费大市挖掘新潜力 消费大市的规模化效应,既带动自身消费增长,又为周边区域带来消费增量。 今年4月,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开启了一场6个半小时的重庆旅游直播,镜头扫过洪崖洞的“赛博朋克”夜景、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李子坝轻轨、魁星楼“悬空”天桥……“8D魔幻”城市风貌的全网直播再度掀起重庆文旅热潮。 重庆,一座流量“网红城市”,以其独特的山城文化、美食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24年,重庆接待国内游客776.5万人次,带来旅游收入52.69亿元。 从消费数据看,2024年,重庆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今年前2个月,重庆社零总额为2831.83亿元,超过上海排在全国城市之首。 重庆今年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全方位扩大内需。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首要任务是全方位扩大内需。具体来看,重庆将从商业载体、特色产品、消费场景等多方面发力。 重庆今年将实施城市商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推出一批“江崖街洞天”消费新场景。开展“渝货精品”培育壮大工程,大力发展四首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低空消费,营造“渝悦消费”环境。 重庆为了打造消费新场景,充分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打造出江岸、步道、后街、洞穴、天台的多样态消费空间体系。根据重庆市商务委公布的数据,目前,重庆全市已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286处,带动沿线商铺租金增长15%-20%。 同时,重庆与成都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通过交通互通、消费券互认、文旅一卡通等政策,吸引四川消费者跨区域消费。例如,重庆和成都两地联动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活动,有效激活了川渝消费市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其消费市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对周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辐射效应。重庆对周边区域的消费吸引力,本质上是其作为西部枢纽城市的“流量入口”功能与经济辐射能力的体现。未来可以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深化市场一体化,打造跨区域消费走廊,同时加强消费下沉,将重庆的“网红流量”转化为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量”。 七大万亿消费之城中,仅有上海和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前2个月和去年全年都是负增长。2024年,上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40.19亿元,同比下降3.1%,但上海社零总额排名全国第一。 从上海前2个月的消费数据看,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5%,餐费收入下降4.3%,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零售情况中,金银珠宝类下降6.6%,汽车类下降19.4%。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海在提振消费、服务国家扩内需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 今年3月初,黄浦江畔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内,歌手刀郎连续两天激情演唱。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吸引了超过3万名歌迷,演出场馆周边的酒店一度“一房难求”。 对于上海这座演艺之城,消费者“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已成为常见现象。2024年,上海市营业性演出场次高达5.7万场,门票收入更是达到了51.7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票根经济”是上海消费需求外溢拉动经济增长的真实写照,“演出+旅游”模式将单次观演转化为文旅复合消费。今年夏天,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将正式开园,这是全球第11座、中国首座乐高乐园,届时有望吸引大量外地游客。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促进商品消费,更加注重推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 上海将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今年上海消费增长承压明显,可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演艺消费等服务消费上继续加力,在发展本地消费同时,牵引全国消费。上海可以发挥展会优势,将进博会溢出效应转化为消费升级动能,为国家扩内需战略提供核心支撑。 抓住新兴消费和IP红利 北京和广州依据各自城市商业和文化禀赋,发力各有侧重。北京依托超大市场和后冬奥红利,发力冰雪经济,带动“环北京消费圈”崛起。广州则重塑商圈体系化优势,拥抱时尚浪潮,抓住IP红利。 在北京周边,一个庞大的消费圈已然形成,所依靠的就是北京消费者的规模效应。一个超大城市的消费势能,承接冬奥遗产,再加上产业创新,碰撞出北京周边场景消费的巨大空间。 距离北京22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由于冰雪资源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北京游客。截至今年3月中旬,崇礼接待游客突破495万人次,同比增长17%,创下历史新高。 沿着绵延的沙滩行走,沙子细腻,海水温暖,岸边的孤独图书馆、沙丘美术馆、山谷音乐厅等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这是位于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的阿那亚。今年清明假期期间,百度迁徙大数据显示,4月4日秦皇岛迁移指数为2.43,其中北京、天津游客占比38.62%。 作为近年崛起的文旅消费地标、北京人的后花园,阿那亚正是北京消费外溢与区域协同效应的典型案例。北京的消费辐射不仅是简单的购买力外溢,更是重塑区域经济格局。阿那亚的成功印证了超大城市消费升级与周边资源禀赋结合的可行性。 2024年,北京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73.6亿元,同比下降2.7%,社零总额位居全国第三。今年1-2月,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0亿元,同比下降0.1%,降幅较上年全年收窄2.6个百分点。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扩大内需,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北京从需求和供给端同步发力。 一方面,北京提出,注重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另一方面,北京着重强调消费供给的继续优化,扩大服务消费,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赛事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要在消费场景上做文章。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营造城市消费新场景被放在首要位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北京GDP总量接近5万亿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万元,庞大人口基数与消费潜力为扩内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由于北京消费市场的规模大、层次高、辐射能力较强,对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部分城市等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京津冀消费堵点,推动从“单向外溢”到“双向赋能”的转变,使北京消费真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4年,广州的消费保持了微弱增长,不过,2025年开年迎来了稳健增长。 2024年全年,广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55.77亿元,同比微增0.0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占比较大的汽车、石油及制品类消费需求不振。不过,去年,广州基本生活类消费增势较好,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居家装家电市场潜力激发。今年前2个月,广州实现了消费的稳健增长,社零总额为1961.30亿元,同比增长1.2%。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提升“5+2+4”国际知名商圈体系能级。 此前,广州已出台《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并进一步编制了《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将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广州塔-琶洲商圈、金融城-黄埔湾商圈、长隆-万博商圈、白鹅潭商圈定为5大世界级地标商圈,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商圈则打造成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 广州还将持续拓展新兴消费领域,明确提出做强知识产权(IP)经济,打造IP消费地标,办IP周边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等主题活动,推动建设涵盖电影、演艺、娱乐、音乐、美食、国潮等领域的“超级IP首发地”。支持电竞、 漫画、 动画、 游戏等二次元领域发展IP经济。 近年来,广州推出“老城市新活力”文旅IP,建设“食在广州”国际品牌,将城市特色融入文旅消费的多个领域。今年广交会将举办首个城市美食文化活动——广交会音乐美食节“食在广州嘉年华”,包括荟萃手作点心、广府非遗、国潮巡演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广州凭借商贸基因、文化底蕴与政策创新,正加速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但需在服务消费升级、品牌竞争力上重点突破,发展首店经济与智慧商圈,也可以在新兴消费前瞻布局。广州具有开放优势,结合大湾区的制造能力,可以着重培育本土品牌与新兴业态。 寻求消费增量空间 城市与消费的连接多元丰富,也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增量空间。 2024年的7座万亿消费城市中,深圳、成都和苏州还未入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同样是重要的区域消费中心,也在今年前2个月实现了较好的消费增长。 我国十强消费大市中,前2个月,南京、武汉、杭州社消零增速均超过6%,分别为7.9%、7.4%、6.8%,在消费大市中表现亮眼。 2024年,成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2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从前2个月数据看,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9.4亿元,同比增长5.6%,餐饮、商品零售消费均稳步提升。2025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如果延续今年以来的消费增长态势,成都有望达成该目标。 成都的乡村消费增长明显快于城镇消费,乡村消费成为扩内需新增量。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2024年,成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900.4亿元,增长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6.7亿元,增长4.1%。 需要注意的是,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成都与重庆应避免在汽车、电子等领域重复竞争,聚焦成都“休闲消费”、重庆“工业旅游”差异化定位。通过“成都消费生态”的溢出,也有望推动西部主动共创,升级西部消费供给和消费市场。 对于正在冲刺GDP4万亿的深圳而言,消费赛道面临更多的竞争。2024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8万亿元,增长5.8%。今年,深圳将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扩内需促消费位于深圳十大重点工作的首位。 2024年,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实现破万亿,达10637.70亿元,同比增长1.1%。今年前2个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2.50亿元,同比增长1.7%,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增长2.1%;餐饮收入下降2.7%,深圳提振消费的压力仍然不小。 在消费空间优化方面,《深圳市商业网点规划(2025-2035)》提出构建“四级多元”商业空间结构,“四级”为“世界级—全国级—区域级—社区级”的商业消费空间,包括5个世界级商圈、6个全国级商圈、42个区域级商圈以及众多社区级网点;“多元”则基于深圳的产业、风貌和人文特色,打造科技、时尚、文化创意和旅游等多元特色商业集聚区。 即时零售消费业态方面,去年年底,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即时零售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实现即时零售年销售额400亿元以上,建设即时零售前置仓500个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商务楼宇、酒店、医院、大学校园、大型公园等按需实现智能快递柜/智能外卖柜的全面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主力消费人群是年轻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2.5岁,近八成人口为15-59岁青壮年群体,年轻人口占比较高。这需要深圳消费市场不断推进从模式到业态的优化升级,适应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苏州是去年新晋的万亿消费城市,2024年苏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2024年以来,苏州大力推行数字化赋能“吴优消费”新模式,创新打造“吴优”系列服务品牌。今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立足“苏州制造”“苏州创新”和“苏州服务”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推动提质增效。 武汉、南京和杭州虽然不是万亿消费城市,但今年前2个月消费数据表现十分亮眼。 2024年,武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今年前2个月,武汉社零总额超过深圳、苏州、南京。 2025年樱花季,武汉以“浪漫武汉 一路生花”为主题,推出100多项活动,涵盖文旅、体育、商务和投资等多个领域。转美丽流量为长久动能,武汉在发展赏花经济方面撬动更大消费增量,通过全域布局赏樱景点、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樱花马拉松等活动,争夺樱花经济流量,期望推动城市形象与产业链迭代升级。赏花经济进一步从武汉向外扩散,正在湖北全省推行,襄阳、宜昌、黄石等城市也推出赏樱目的地。 今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上加力提效,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武汉还专门列出提振消费的量化指标,包括培育100个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商圈,打造18个直播电商集聚区。加快开发数智诊疗、家用机器人、新一代低空飞行器等消费产品,建设武昌滨江天街等3个消费新地标,引育5家高端酒店,设立市内免税店。 事实上,武汉正持续探索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传统消费和服务消费场景,赋能传统零售业焕新,塑造本土特色消费产品,多方面加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4年,南京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2.75亿元,同比增长4.3%。今年前2个月,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519.61亿元,同比增长7.9%,较去年全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的零售额激增56.4%。一定程度上,南京的“赛事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引擎,例如“体育嘉年华”已成为一年四季持续开展的一项大型活动。 在南京,以旧换新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带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潜力释放。2024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南京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1%、24.5%、11.2%,对限上零售额增量贡献率超80%。 4月1日傍晚,杭州西湖边的湖滨街区,2025浙江首发迎新季主场活动迎来最后的外摆时刻,新能源汽车、扫地机器人、定制香氛……首发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三五成群,远眺落日湖景,在帐篷展台前驻足消费,城市地标与消费场景融为一体。 今年1月出台的《杭州市大力提振消费 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提到,杭州消费规模要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突破9000亿元,增速与GDP增长保持同步。 2024年,杭州实现社零总额7883.8亿元,同比增长2.8%。今年前2个月,杭州的社消零增速达到6.8%,开局良好。在上述文件中,杭州提出将发展首发经济、鼓励老字号和新国潮品牌创新、培育现代化智慧商圈、支持市内免税退税消费,打造国际购物天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今年以来,各个城市发力扩内需,区域消费枢纽迅速崛起。同时,以旧换新、首发经济继续成为城市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不过,区域枢纽的消费城市建设要突出差异化,例如以乡村经济、赏花经济、赛事经济等极具特色的城市消费为切口,吸引周边消费集聚。与此同时,城市还需要以长期主义做强本地制造、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基础,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能力,从而在深挖当地消费潜力的同时,也通过购买力外溢给周边区域带来新的增长动能。
有话要说...